資源型城市要智慧轉型
內容要加大治理環境的投資力度,在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的同時,應制訂相關的地方法規,針對當地的環境特點和污染特點,提出治理解決的方案,堅持“誰污染、誰治理,誰開發、誰保護”的方針
對當下許多資源型城市來說,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就是,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城市的升級與轉型。
《智慧說》有云:“智,法用也;慧,明道也。天下智者莫出法用,天下慧根盡在道中。智者明法,慧者通道。智慧,道法也!钡,即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。法,即做事要講究方法;蛟S對許多資源型城市來說,找到實現智慧轉型的路徑,更為迫切。
其實,推動資源型城市智慧轉型,將智慧城市的精髓善用到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中,不光要推進城市數字化的智能發展,更要根據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智慧地推進轉型升級,運用現代科技和智能技術,來提高城市治理和管理水平,提高城市資源配置效率,從而使城市發展更科學、管理更高效、社會更和諧、生活更美好。
資源型城市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,未來新“四化”建設所需求的巨量能源原材料,以及農村人口的市民化,依然需要大量的資源型城市提供及承載。所以,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不是不得已而為之,而是不得不為之。那么,應該如何披荊斬棘,突破重圍,爬坡過坎,推動資源型城市智慧轉型呢?
加強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,科學合理地規劃智慧城市建設。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來看,應該根據黨的十八大有關促進新型城鎮化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戰略出發,全面系統地規劃智慧城市建設。智慧地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,要使資源型城市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、信息化、城鎮化相互融合道路。中央相關機構應該出臺明確的標準和要求,規范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過程。住建部曾多次強調“一城一策”,應該根據城市本身的特點進行智慧城市建設,而不應該用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要求、評審、通過。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,應該多聽取當地政府、企業和百姓意見。智慧城市需要有智慧的領導、智慧的企業和智慧的人民,只有將所有人的智慧集中起來,讓城市顯現出人的智慧,才是智慧城市。
新型產業是經濟發展的“引擎”。推動資源型城市智慧轉型,沒有一批成長性強的戰略性新型產業的崛起,就不可能有資源型城市的崛起。充分應用以物聯網、云計算、無線寬帶、三網融合等為主要內容的新一代信息技術,實施創新驅動戰略,使資源型城市走上科技創新支撐的軌道上來。要積極建立資源型城市的創新體系,包括政府支持體系、企業科技體系等,強化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能力。此外,科技投資本質上是對未來的投資。與建設有形的工廠、樓宇、道路等相比,對科技的投資往往更能體現政府的遠見和膽識。國內外經驗表明,資源型城市轉型,僅有資本和項目是遠遠不夠的,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這一現代生產要素的充分投入和積累。此外,將產業園區作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“探路者”和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的“頂梁柱”來發展,扎實推進基礎設施規劃建設、征地拆遷和招商引資工作,園區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,產業集聚發展形成氣候,產城融合發展雛形已經顯現。
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。根據資源型城市大多數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低、技能單一、適應能力差、轉移就業難度大等實際狀況,尤其智慧城市的推進更需要高技術人才,所以應當建立與本地區轉型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引進政策,服務于當地的產業轉型。加大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定向培養,加大對優秀職業經理人和財政金融人才的引進。其次,營造良好的選人用人環境。一是機制留。市人才辦公室負責制定實施公開、平等、競爭、擇優的用人機制和“能上能下”的激勵約束機制,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。二是待遇留。對于引進的高層次人才,市委組織部及人才辦公室要在編制、職務、職稱、報酬、住房等方面依據轉型升級需要視個人能力、貢獻大小給予特殊的優惠政策,對其隨遷親屬就業,子女教育等方面從優安置。
最后,治理改良生態環境。智慧地推進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,就更需要保護生態環境。生態轉型回答了經濟發展“為了什么”。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,堅持“礦產資源開發與與加工轉化相結合,開采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”的原則,協調好資源開發與經濟建設和環境整治的關系。要加大治理環境的投資力度,在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的同時,應制訂相關的地方法規,針對當地的環境特點和污染特點,提出治理解決的方案,堅持“誰污染、誰治理,誰開發、誰保護”的方針,以確保治理環境的可靠資金來源。
- 上一篇:沒有了
- 下一篇:互聯網+再生資源:開挖“城市礦山”資源的利器 2015-9-22 16:13:37